膏方,一直以来作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(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汤、锭),因其工艺的独特性,比汤剂更好保存,也方便长时间使用,受到广泛的欢迎。
1、萌芽
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先秦时期《山海经》中提到膏剂被用于外搽皮肤防治皲裂。东汉末年,膏方内服使用的方式开始出现。最初的内服膏方代表《金匮要略》“腹满寒疝宿食病”篇记载“方用大乌头五枚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纳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强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”,该膏剂以“煎”命名,其制法与现代膏方大致相同。
2、雏形
魏、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膏方的雏形阶段,这个阶段膏方的应用逐渐由外治法为主发展到内、外治法并用。南北朝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记载“若是可服之膏,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。可摩之膏,膏滓即宜以敷病上,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”。由此可知“膏”在南北朝时期是内服和外治制剂的合称,用于治理多种疾病。至唐朝,膏方已由治病疗疾向滋补调养发展如“苏子煎”、“杏仁煎”、“枸杞煎”等。
3、成熟
宋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是膏方的成熟阶段。宋代开始,内服膏方的命名方式为“煎”与“膏”并用,如栝楼根膏、琼玉膏、酸枣仁煎方、生地黄煎方等,至金朝逐渐过渡到只用“膏”作为命名,此时膏方临床运用体现在滋补养生、调治疗疾两大方面相互并重,其药味使用数较以前增多,大多在十余味。到了明代,膏方的命名基本定型,统一称“某某膏”(如两仪膏、茯苓膏),其制法也基本成熟固定,包括浸泡、煎煮、去渣、浓缩、收膏、盛装等工序。同时膏方的应用也由治病延伸至膳食调养。
4、发展期
民国以来近现代是膏方的发展阶段。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延展,其补虚调养、健体延年的功效被大众所接受,冬令进补膏方在广大民众十分流行。此时出现了一批北京同仁堂、杭州胡庆余堂等老字号的膏方药店。
其后,膏方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,198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率先开设膏方门诊,随后江苏、浙江等地中医院也都陆续开展相关服务,推动膏方市场发展。
5、现代发展状况
新世纪开始后,膏方进入了全国繁荣发展阶段。2000年以前,膏方在长三角地区盛行,随着膏方文化的传播,北方地区如河南、河北、北京以及岭南地区如广州、佛山、深圳地中医院陆续推出膏方门诊服务。2010年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编写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•膏方》,该操作规范成为膏方制作的SOP。
总结
中医膏方发展历史悠久,其名称从变化到统一,用法从外用到内服,应用范围从单一治疗到疗养结合,制作过程从探索到现代技术控制,均反映出百姓健康事业的发展与进步。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养生观念逐步加强,膏方将在治未病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。